首页 > 

如何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

时间:2024-03-29 20:12:44 浏览量:37788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谁呢

如何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呢?

事非所愿,心在他方。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一切皆有可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是后人对前人的评论,并没明确指向谁,对这样的提问早前己回答过,在此不再多赘。

谢谢!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说的是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此处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于贬义。

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说的是軍事天才徐庶。徐庶投刘备,连胜数仗,曹操得知,接徐庶老母进曹营,明骗徐庶进曹操军营。徐老母自杀成全徐庶“忠"。於是,徐庶赤壁大战中献曹操"连环计",使曹操大败赤壁,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美谈!

不以演义中的世界观来看,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否属于正确?

我想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作为是受信仰决定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哪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哪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已原来的一方,出自《三国演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先后指三位:

1、关羽

关羽和刘备走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与刘备相聚。

2、徐庶

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但因为母亲不得已到了曹营,但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

3、荀彧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谋臣和功臣,但他的心是在汉王朝。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谁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关羽。  这句俗语出自三国演义,所以我们就以三国演义的标准来解读!三国里面讲的是关羽!关羽当时和刘备分开了,关要保护刘备的妻妾!而曹操爱将心切,甚至把赤兔马都给他了,但不为所动,最后过五关斩六将会合刘备。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两个人的典故?他们下场如何?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成语,出自于《三国演义》。意思是说“人在曹操的营地里,但是心思却还是在汉”。比喻人忠贞不二;也指做事不专心,开小差。这个成语主要有三个主人公,分别是:

1、荀彧

曹操的谋士荀彧足智多谋,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了不少的人才。曹操早年反逆臣董卓,救汉献帝与危难之间。而荀彧忠于汉室,曹操平反有功,就一直跟随曹操。但是后来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荀彧也看出了曹操有异心,并不是真正的想兴复汉室。道不同,不相为谋,渐渐的,二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2、关羽

刘备打着姓“刘”的旗帜,称自己为刘邦的后人,遂兴复汉室。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捕获关羽。曹操十分敬重关羽,对他礼遇有加,想让关羽归顺自已。而关羽、张飞、刘备三人早以结拜为兄弟,关羽不忍背叛刘备,最后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3、徐庶

谋士徐庶是曹操的军师,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进入曹营。但是他进入曹营后,一句话都不说,还暗暗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小编真是太同情曹操,感觉他好孤独的样子,身边都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忠心于他。最后,小编提前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2019年暴富、暴瘦、暴漂亮。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徐庶

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到底指谁?

是关羽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

一、降汉不降曹;

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历史中哪位人物?

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

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的故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三国时的徐庶,本来已投奔刘备后被曹操骗到营中,临辞别刘备时对刘备说:“庶决不为曹设一谋。

”著名的赤壁之战,在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时,徐庶也正在操身边,而且两计均被徐庶识破,但徐庶“就是不说”而且向庞统讨了脱身之计。徐庶虽然身子在曹操营中,是曹操的谋臣,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刘备。这才是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国历史上的徐庶,真是心在曹营身在汉吗?

讲起徐庶,如果要探究真实的徐庶的处境,就要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探讨。而不能根据为追求故意情节的艺术效果而铺陈的《三国演义》的小说笔法来探讨。徐庶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他是心在曹还是在汉?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也别太把他的一言半语当真。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载:曹操讨伐刘表,刘备知道后带部下散众向南撤,诸葛亮与徐庶一同跟从。曹操追上后大破刘备的弱族,连徐庶的母亲都被抓获。

徐庶获知后急忙去找刘备说:我本来想与将军你共图王霸之业的,但如今我已丢失老母,乱了方寸乱了,我对你的大事也没有什么益处,请让我从此与你作别。

当时的汉朝独尊儒术,讲究儒家的孝廉,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举孝廉的渠道获得出仕吃公粮机会。曹操早有传出许劭评他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他却在20岁的时候也被通过举孝廉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当时毫无德行的人被举为孝廉的不在少数。早就传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讽刺的话。

徐庶是真心在曹还是在刘?谁也不清楚。但徐庶这时以向母亲尽孝来与刘备作别,刘备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双方好聚好散。

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被曹操以抓住其母亲相逼,见到母亲后,母亲认为他弃明投暗,立即自缢而死。徐庶至死不为曹操献过计策。但这是小说笔法。

据《三国志》记载,徐庶投奔曹操后,做官一直做到曹丕上台称帝,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证明他在曹营为官有较长时间。而且,不可能是尸位素食,曹操父子不可能白白养一个无心做工作几十年还让他不断升他官加他薪水。我认为,徐庶不可能在自己岗位上不恪尽职守。

我知了哥是今日头条“精品课”专栏《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的作者,对三国的史实有自己的观察角度和看法,无论是三国的徐庶还是其他人,都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是哪个人物的历史事件?其中”曹营”、”汉”是现在的何地?

谢邀!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东汉末年,曹操征召徐庶到许昌,由于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又是一个重孝之人不得不从,便离开刘备跟随曹操。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汉一一即今天的云贵川三省和陕西南部;

曹营一一魏:司隶 豫州 冀州 兖州 徐州 青州 荆州 扬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即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甘肃、辽宁、陕西中部、新疆和朝鲜半岛北部;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真的没有给曹操出一个计策吗?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事。

《三国志》没有给徐庶列传,而此人的事迹在其他传记里能找寻线索。对于徐庶的离开,《诸葛亮传》里记载为刘备听闻刘琮投降后,准备南撤退,“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日:‘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詣曹公。”也就是说,徐庶确实是因为曹操抓了其年迈老母,使得徐庶乱了方寸,投奔了曹操。这里看不出徐庶到了曹营有没有给曹操献计。

但我们在《魏略》里找到了一条记载“至黄初中,韬仕厉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里的福便是徐庶,本名就叫徐福,因其早年犯罪,改名为徐庶,说明徐庶在曹营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是三公下设的辅助性官职,不大,但也不小。说明徐庶还是受到了重用的,不献一计一策也许可能,但应该是本职工作完成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而在后来诸葛亮北伐,出陇右时,“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呼?’”也就是诸葛亮惊叹二人为何不得重用,在诸葛亮眼里,徐庶的才能远远不止只做一个御史中丞。这一点上看,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徐庶入了曹营确实没有做多少贡献,安安分分的做了本职工作,且工作成果令曹操满意,但因其个人不愿意为曹操献计献策,所以一直也未得更高的提拔。

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一下,曹操得徐庶的手段是卑鄙的,对于古人来说,名士之风骨是不屑于威逼利诱的,连当年的项羽抓了刘邦的亲爹都只是吓唬吓唬刘邦,在楚营里还是好生伺候着,所谓仕各为其主,岂有连及父母者呼?终身不纳一策也是徐庶名士自尊的体现。但食禄就要干活,这是封建社会沉淀在人们思想里的潜意识,所以本职工作应该是绝对要做好的,这也就是徐庶在曹营的真实际遇吧。